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学术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季 l “轨道建设带动高质量发展”精彩回顾

点击量:722 日期:2021/10/01 作者:组委会 编辑:刘野

9月27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轨道建设带动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由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筑与设计学院、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学术会议主要围绕轨道建设如何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崔叙教授为会议主席,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交通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建筑与设计学院于洋教授为学术负责人,他们共同主持了本次学术会议。建筑与设计学院杨林川研究员为本次活动联系人。

沈中伟教授致辞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建筑与设计学院执行院长沈中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如何带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为此,城乡规划、建筑、交通运输、风景园林、经济等学科要在这个领域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开场致辞结束后,会议进入主旨报告环节,由崔叙教授主持。

孙一民教授做主旨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院长孙一民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集约紧凑与公交导向》。他认为,轨道交通的建设要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他介绍了新时期下广州市新中轴的规划建设,并据此提出三个建设重点:首先是要增加市政公共服务配套的密度,包括内部联系。他强调密路网对于充分发挥公交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与慢行交通的配合,最主要的是在控规的要求下达成高效紧凑的土地开发效果。他认为地面上要保持混合有效的城市形态,这也是最基本的城市状态,同时要注重地标城市形态的建设,而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要适可而止。最后,他提出城市规划师要横跨管理思维与设计思维,尤其需要多专业协同的统筹能力。

潘海啸教授做主旨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双碳韧性情景下公交导向发展模式——从TOD到MTOD》。他指出,城市韧性系统的重要支撑是平衡的社会系统。在双碳和韧性发展背景下的TOD,要与城市发展、社会活动系统特征和整体交通整合,要达成以多制式、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为导向的发展。他还提出三个思考问题:①城市密度是否太大?②城市外围地区是否需要建设轨道交通?③轨道建设的重点是在外围还是在中心地区?对此,他认为高密度的城市意味着要有高密度的公共服务,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社会系统和物质系统一起加以考虑。

付开楠总监做主旨报告

日建设计都市部门中华区市场开拓总监付开楠先生的报告题目是《TOD一体化开发中的地下空间》。他从日建设计的具体项目出发,探讨了TOD的设计方法、发展趋势以及地下空间开发要素。首先,他提出TOD设计应该注重整体研究,从功能配备、建筑尺度、公共空间等角度挖掘项目问题,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枢纽的人流优势,以一定的居住、商业功能去实现生活交流,疏解地上交通压力;其次,TOD地下空间的开发要做到便利化、连通化、安全化,通过配齐交通基础设施实现换乘一体化。在连通、安全的基础上,统筹设计地下空间,注重空间场景营造,使之成为利民、便民、聚民的交通枢纽。

主旨报告结束后,进入学术对话环节,由于洋教授主持。学术对话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①轨道建设带动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②轨道TOD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耦合发展策略;③基于TOD轨道站点综合开发模式;④轨道TOD片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各位嘉宾分别围绕上述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夏海山教授发言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夏海山教授从两个层面阐述了他对“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①在城市层面,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建设公里数去衡量,还应加入更多的量化指标。②在区域层面,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弥补网络层级。他认为应该依托轨道交通打造区域高质量空间,构建新的城市空间层级,并注重网络层级之间的关联,进而提高城市空间效率。

蔡军教授发言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蔡军教授分享了关于轨道TOD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耦合发展策略的见解。一方面,他认为轨道建设要和用地及道路网联系在一起,增加用地的多样性和路网的紧凑性。另一方面,他提出关于线网集成性和城区功能分工的观点,他认为TOD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只有综合交通体系的耦合加上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结构,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钱才云教授发言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钱才云教授提出,一个完备的轨道交通体系是由不同运量层级所组成的网络。从城际化来看,各类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在一些特殊地段,轻轨和有轨电车以其造价、舒适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等优点成为最佳选择。此外,还要考虑轨道交通的可达性,涉及到不同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以及不同功能的板块和配套。

 

陈学武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陈学武教授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需要出发,即幸福感和获得感,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交通问题。因此,她提出了三方面指标:①人在城市中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通勤时间;②轨道交通对人口就业岗位的覆盖率;③要对轨道交通沿线交通网络提出明确的指标或目标要求。她指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各个部门、单位、学科及专业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崔叙

(主旨报告环节主持人)

 

于洋

(学术对话环节主持人)

在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与学术对话环节结束后,会议进入提问与讨论环节。现场多位参会代表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与特邀嘉宾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互动。与会代表们关心的问题包括“生态文明背景下,TOD会有怎样的转变?”“未来TOD发展会有枢纽站淡化、流行出行即服务(MaaS)这种趋势吗?”以及“距离县城较远的郊区如何开发TOD”等。对于生态文明下TOD的转变和未来TOD发展趋势,专家认为聚集效应驱动城市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运用更加广泛,在保持聚集性的前提下,这对生态环境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与大容量交通相比成本更高,但在外围较灵活的地方可能更有效。它可以通过不同组合满足不同的换乘需求,且具有多样的选择性及弹性。对于在距县城较远的高铁站点的发展,专家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在区域或都市圈层面分析其具体区位,研判当这个站点位置与中心性大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未来形成通勤交通的可能性和空间管控的必要性。专家们还指出随着市郊与城市联系的紧密,轨道线路可能会带动一批城镇的发展,这是在未来新阶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结合我国城市特征和交通出行特征,放在大的区域中去评判和分析其发展的可能性。

 

参会代表向专家提问,专家们针对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多位代表提问后,现场的讨论和问答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而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思考和研究还将继续。

提问与讨论环节结束后,沈中伟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①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所有相关人员的责任与使命;②城市构成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城市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轨道交通建设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交互融合;③轨道交通在整个综合交通体系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在不同维度和层级上看待综合交通体系及其理论构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审核:崔叙、刘一杰

修订:于洋、杨林川、陈蛟、袁也

稿件:袁也、林怡、尚梦蓉、李想、张家帅

素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务组

编辑:刘野

 

Baidu
sogou